+85290109891 alee@aplus-coach.com
健康知識分享 – 腦退化長者不可理喻?家人改變思維:跟他的獨特邏輯同步

健康知識分享 – 腦退化長者不可理喻?家人改變思維:跟他的獨特邏輯同步

腦退化長者不可理喻?家人改變思維:跟他的獨特邏輯同步
腦退化不是病人想見到出現在自己身上的一個病。經常病人本身也因為這個病而忘記自己有病。身邊的親人照顧著他們也非常困難,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上,也在心靈和明白上。
 
希望這個報道也能給你一些方向和力量去照顧有腦退化的家人或朋友。
 
 
#健康 #腦退化 #照顧病人 #health #alzheimers #caretaker
香港01

腦退化長者不可理喻?家人改變思維:跟他的獨特邏輯同步

  • 失憶、迷路、暴躁,一個熟悉親厚的人漸漸變得陌生,不知何時「失去」……家屬患有腦退化症,許多人不知所措。

  • 現時,香港70歲以上人口中約9%有此症,預計到2036年住在社區的患者將有23萬人。腦退化症(即「認知障礙症」),前稱「癡呆症」;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方向感、語言運用、判斷力會逐漸失去,不可逆轉。

  • 照顧者與患者該如何相處?早前港產片《幸運是我》講述腦退化獨居的芬姨(惠英紅飾)和孤單青年共同生活,就是個關於「溝通」的故事;現實中,又是甚麼一回事?

福娛(右)有時不肯「返學」,兒子Pat就哄她那裏有個崔生(Kenny)。Kenny(左)笑言福娛不一定真的記得他,只是「崔生」讓她連繫上好玩的地方。(韓潔瑤攝)福娛(右)有時不肯「返學」,兒子Pat就哄她那裏有個崔生(Kenny)。Kenny(左)笑言福娛不一定真的記得他,只是「崔生」讓她連繫上好玩的地方。(韓潔瑤攝)

黃昏時份,記者在沙田耆智園第一次見93歲的福娛,由高級訓練顧問崔志文(Kenny)相伴而至。她腰板挺直,步履輕盈,笑意盈盈跟記者握手說:「小姐你好!唔好意思,麻煩到你。」她和她兒子黃振宙(Pat)在小花園閒逛了一陣,臨別她又再親切地跟記者說:「唔好意思,麻煩到你啊!」

一小時後記者再遇福娛,Kenny一樣的開場白:「今日介紹個朋友畀你識。」記者再自我介紹後,福娛依舊微微笑:「小姐你好!麻煩到你。」彼此如初見,客氣貫徹。

「福娛,聽講你住黃埔,是嗎?」記者問。她不作聲。

「黃埔好近海噃!」記者未說完,她即刻笑應:「係,我每朝早都對住個海做運動。嗱,你雙手咁拉,然後腳就咁踢……」坐在椅上的她,拉手伸腳,下下有勁。

「運動有益呀!不過,你唔好企咁開噃,開面就係個海,危險㗎!」她握住記者手臂,鄭重地提點。臨別,報以微笑:「唔好意思,麻煩到你啊!」

福娛(中)訪問當日以水藍恤衫襯卡其小外套,薄施脂粉,夾個黑色clutch bag,93歲難掩一份優雅。Pat(左)說媽媽平日都是這樣自己打扮的。(韓潔瑤攝)福娛(中)訪問當日以水藍恤衫襯卡其小外套,薄施脂粉,夾個黑色clutch bag,93歲難掩一份優雅。Pat(左)說媽媽平日都是這樣自己打扮的。(韓潔瑤攝)

舊區重建 視覺提示消失

福娛在85歲那年診斷患上腦退化。Pat回憶當年媽媽講完一些話,一分鐘即刻不記得。可幸8年來沒怎惡化,行得走得,至今仍堅持一個人住在黃埔花園;星期一至五來到耆智園,參與認知、自理訓練、社交活動等。平時,Pat找鐘點女傭給她送早餐、晚飯,而住在美國的哥哥和幾個家姐就每日輪流打電話跟她聊天;星期六日由Pat接力,陪她外出飲茶。

「現在她返老還童,似個三歲細路女,任何事我都要好似第一次聽到,再教她。」福娛晚上在家,通常看一陣電視便睡覺,「這個症狀很嗜睡,放學、不上課的日子她就睡覺。」Pat說很多朋友患有腦退化的父母都日夜顛倒,白天睡,夜晚周圍行周圍搞,媽媽算是讓人放心了。

他約媽媽飲茶,也只需在樓下等她,「最近有兩次她落樓穿了睡衣。」Pat不感意外。媽媽說不出自己住幾樓,但自己坐升降機,習慣了按鈕的位置,一樣能平安上落,「她已成慣性。」在旁的Kenny指出這是「視覺提示」。

Kenny曾在另一家機構服務腦退化獨居長者,上門找他們出來。「他們無人理,有時在街行了幾句鐘才記得回家。現在社區重建更『大鑊』,他們認路認店舖,以前士多轉入去就返家,變了百佳怎算呢?走失囉!」整幢樓、整條術易容,更是個大迷宮。

Pat(右四)的兄姊雖遠居美國,但一家人很親密,不能親自照顧媽媽(右三)的,就每日來電和她聊天,提點她日常瑣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at(右四)的兄姊雖遠居美國,但一家人很親密,不能親自照顧媽媽(右三)的,就每日來電和她聊天,提點她日常瑣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跟老人家同步

耆智園是一所非牟利腦退化症綜合服務中心,在2000年投入服務,由馬會捐助成立、香港中文大學管理。2008年起,Kenny在耆智園工作了3年,最近又回到這裏,努力提倡照顧者要與他們同步。

福娛不喜歡跟人住,「點解要搵工人幫我?我一個人住好簡單啫!」Pat重複媽媽的話。他說媽媽怕人偷東西,怕工人偷她的衫,「我們不想她病情惡化,尊重她。」最緊要媽媽舒心,Pat於是在她家安裝了3部攝錄機「照應」。

Kenny指出,跟腦退化老人家相處,要了解他們的主觀世界。「用你的角度,好多事都不合理,例如怎會有人無端端來偷東西?你要明白,她有機會睡前看過相關電視劇情,醒來混餚了時間和內容。」

又如,家人常生氣他/她不吃藥,「他們的角度是:我都無病!樽上面還寫住『毒藥』呢!打開雪櫃有一隻鞋,原來鞋有臭味要辟臭。他們的reasoning(邏輯推理)是跟自己的,與我們跟主流社會的reasoning不同。家人認識多些,明白到她真的不能控制,就會欣賞到她是個得意、有創意的媽媽。」

耆智園曾製作微電影《小小花》,呈現腦退化者的內心世界,令大家明白他們的需要,希望照顧者珍惜及享受餘下相處的日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耆智園曾製作微電影《小小花》,呈現腦退化者的內心世界,令大家明白他們的需要,希望照顧者珍惜及享受餘下相處的日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TSvoLbfeU

情感連繫 好惡有別

有時,福娛叫子女名字「亂晒籠」,見到Pat也未必認得出兒子,但會好開心。Kenny稱,這是情緒記憶,因為這一張臉連結到開心的事。「有人對日日照顧自己的女兒感到厭煩,因為『管住我』,反而很久不見的兒子就好喜歡。可能是重男輕女,更多是因為兒子出現都是食飯開心事,從無阻止他。所以,家屬照顧者或業界同工,都要明白腦退化者有不同的角度。」

在香港,腦退化照顧從來不是專門學科,2005年Kenny從社工系畢業投身老人服務也不理解,「我是一個社工,從前都不知甚麼是腦退化症,也沒回頭去理解為什麼嫲嫲倒屎到浴室瓷盆那麼討厭。」Kenny讀中學時,同住的祖母患了腦退化,後來祖母去了老人院;他直至2007年起花了4年時間兼讀英國Stirling大學腦退化症碩士課程,才了解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不對等的關係,「着重的不止醫療知識,而是他/她是一個老人家,如何得到尊重。」

新的文化帶來新的思維,「以前是老人家無穿無爛不跌倒,肥肥白白,但腦退化者行得走得,為什麼要綁,為什麼處理不到呢?」他認為,老人家的主觀世界在在提示我們應該怎樣照顧他,「但我們很少去聽,只是用一個精神科角度去分析。」

Pat(右)說因為媽媽返日間中心得到照顧,他才不會透支,也學會理解媽媽看人看事的角度,他沒因照顧而感到抑鬱。(韓潔瑤攝)Pat(右)說因為媽媽返日間中心得到照顧,他才不會透支,也學會理解媽媽看人看事的角度,他沒因照顧而感到抑鬱。(韓潔瑤攝)

————————————————————–

護理人員:合適設計和遊戲 可減藥物約束

胡翠冰(冰姐)在青山醫院老人精神科工作超過20年。她說,近幾年人口愈趨老化,收症率由2011年至今升了30%,當中認知障礙症的有近四成。「入來住院的,一定有好多情緒、行為問題,暴燥、多疑、有妄想如食物被落毒等,是老人院或家居難照顧的。」

她慕名報讀了耆智園與中大合辦的實務課程,發現老人家行為怪異都有原因。「有些人游走,可能太悶;有人拍枱拍凳,是想你帶他去廁所,他便秘搞妥了,又會好安靜。」

冰姐返回醫院將照顧新思維傳開去,病房設計原本不是給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現在有少少改變了,如廁所板換上藍色,「他們沒有方向感,找不到馬桶,可能就在廁所門口脫褲隨地解決。廁所板換了顏色,他們就容易識別。」又如入院時有攻擊行為的,就提供一個寧靜的環境給他。有些人好惡,就給洋娃娃治療。冰姐說:「如果遊戲適合,患者的行為問題會少些、藥用少些、約束(綑綁)也少些,生活質素就好些。」

冰姐(右)指出,有些性情較惡的認知障礙症患者適合洋娃娃治療,「就算是伯伯,一抱洋娃娃也會變了一個慈父模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冰姐(右)指出,有些性情較惡的認知障礙症患者適合洋娃娃治療,「就算是伯伯,一抱洋娃娃也會變了一個慈父模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預告

腦退化者到最後階段要不要灌食、要不要人工輔助呼吸……家屬要決定,卻掙扎不知對與錯。若患者在有決斷力時立下「預設醫療指示」,生命最後一道風景可能大大不同。明天探討。

健康知識分享 – 脈磁激療法改善中風殘障

健康知識分享 – 脈磁激療法改善中風殘障

除了在中大有這種治療,香港私家老人科專科醫生葉衛民醫生也有用脈磁激療法去改善和幫助中風及情緒有需要的病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6/19835024

#健康 #脈磁激療法 #中風 #情緒病 #葉衛民 #老人專科 #health #rTMS #stroke #emotionaldisorder #dryipwaiman #geriatricspecialist

蘋果要聞港聞2016年11月16日

脈磁激療法改善中風殘障

【中大研究】
【本報訊】中風後一旦出現殘障後遺症,會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質素。中文大學腦神經科團隊正展開研究,冀利用新療法「脈磁激」(Pulse-Magnetic-Stimulation)。當中結合了3種療法,包括「體外反搏法」、「爆發式磁刺激」及一般物理治療,為中風患者帶來曙光。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表示,約有15%至30%中風患者因為腦功能受損,引致不同程度的身體殘障。正研究的新療法「體外反搏法」,以氣囊袋綑綁病人大小腿及臀部,當心臟舒張時,氣囊充氣為下肢加壓,加快將血液回流上身,增加腦血流供應。「爆發式磁刺激」經向顱骨發出磁力訊號,刺激大腦神經,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上述兩種方法仍在臨床研究階段,未正式在常規使用。

患者:行路鬆咗

研究於2014年展開,邀請中風3周內兼上肢無力的病人參加。為期10日治療包括每天進行60分鐘反搏法,及約3分鐘爆發式磁刺激,另配合物理治療。累積有17人參加。此階段望可吸納80人參與研究,當中包括對照組、接受上述單獨治療的組別。有興趣參與可致電26323856查詢。
2012年中風的余女士,現年71歲。今年8月參加研究,接受反搏法後「手腳行路鬆咗」。爆發式磁刺激則改善了其手指及膊頭的活動能力。謝先生兩年前中風後,右邊身未能郁動,接受新療法後已可刷牙及寫字。
黃家星上月在世界中風組織會議上,獲頒發「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以表揚他及其團隊在亞洲中風研究上的貢獻,屬全球首位華人獲此國際榮譽。
■記者梁麗兒

健康知識分享 – 骨鬆用藥不可停 當心骨質加速流失

健康知識分享 – 骨鬆用藥不可停 當心骨質加速流失

現時骨質疏鬆多數都通常只會是量度手腕或腳踝,因為方便容易。但是否足夠去了解身體骨質疏鬆的情況。如果髖關節的骨折率高,也令骨折者要臥床,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那些初步檢查有骨質疏鬆的人是應該更全面地做個 DEXA(雙能量X光吸收骨質密度檢查)全身的檢查。

http://times.hinet.net/mobile/news/19605974

#健康 #骨質疏鬆 #health #osteoporosis #dexascan #雙能量X光吸收骨質密度檢查

骨鬆用藥不可停 當心骨質加速流失

健康醫療網 HiNet 新聞 2016/11/15 08:51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骨質疏鬆症是老化疾病,患者容易骨折而臥床,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而台灣更是全球髖關節骨折率最高的國家。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應持續用藥治療,並配合生活習慣改善,包括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多負重運動,以及每天曬太陽15分鐘。
台灣居全球髖關節骨折率之首
根據健保署統計,103年國人骨折就診人數達67.5萬人,其中50歲以下為30萬人,骨折人數近5年增加1成,台灣是全球髖關節骨折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吳至行在今年(2016年)台灣醫學會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造成骨折發生的主因,曾發生骨折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再骨折率是未發生骨折者的2至4倍;若是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
停經後婦女為高危險族群
吳至行理事長強調,骨質隨著年紀增長而流失,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人口中,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尤其停經後婦女為高危險族群,約有25%罹患,建議患者應持續用藥治療,以免骨質加速流失,但患者遵醫囑性差,一年後持續用藥者只有3成。
持續用藥治療預防骨折
吳至行理事長表示,骨鬆是老化問題,需要治療一輩子。目前骨鬆用藥除了口服藥物外,也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可打肚皮、手臂,幾乎沒有疼痛感,且只需每6個月打一針,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預防發生骨折及再次骨折的風險。
健康知識分享 – 糖尿病人易抑鬱腦退化

健康知識分享 – 糖尿病人易抑鬱腦退化

當想起糖尿病時,通常都會連繫到糖尿上眼和糖尿腳的併發症。原來除了這兩種糖尿病會誘發的疾病外,還會增加抑鬱症和腦退化症的風險。所以,沒有糖尿病便要保持健康,多運動,食得健康些,不時去醫生診所或自己量度下。如果不幸已經有糖尿病,要日日量度,多做運動可增加血清素,小心飲食,保持一個健康水平。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4/19833001

#糖尿病 #糖尿上眼 #糖尿腳 #抑鬱症 #腦退化症 #運動 #健康飲食 #心理 #血清素 #diabetes #diabeticretinitis #diabeticfoot #exercise #depression #Alzheimers #healthyeating #psychology #serotonin

蘋果日報要聞港聞2016年11月14日

糖尿病人易抑鬱腦退化  戒口禁忌多 增心理壓力

【本報訊】「糖尿上眼」、「糖尿腳」為常見糖尿併發症,有調查發現患者也是抑鬱症、認知障礙症的高危族。有糖尿科醫生指糖尿病變可損害腦細胞,令人容易抑鬱及腦退化。惟家人多誤解情緒低落、欠精神由糖尿引起,忽略情緒問題。今日是世界糖尿日,醫生籲患者定期接受情緒病評估、在陽光下運動,以改善心情。
記者:梁麗兒

調查由私營醫療機構進行,首項調查訪問233名23至89歲糖尿病人,糖尿病史平均11年,評估他們有否抑鬱症狀。結果有近13%病人被診斷有抑鬱症,較過往調查指港人抑鬱症發病率9%為高,女性尤其多。另一項調查分析65名65歲或以上糖尿病人,有20人有認知障礙症,發病率約30%,較非糖尿病人士為高,年紀越大,發病率越高。

多做運動 增快樂荷爾蒙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稱,糖尿病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兩倍。受糖尿影響,患者的腎上腺皮質醇會上升,血清素不足,連腦部控制情緒的區域都受阻。確診後,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包括戒口,禁忌多多帶來心理壓力,上述種種因素都可誘發抑鬱症。而糖尿病情可破壞腦神經系統,增加日後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丁說:「唔少家屬見(糖尿病)病人成日好攰冇精神、冇胃口、瞓得差,以為受糖尿影響。但如果佢嘅糖尿控制得好、血糖係10度以下,呢種表現可能同糖尿無關,反而或由情緒問題引起。」她建議家屬多觀察病人的症狀及血糖水平,行動變得緩慢、情緒低落、難入睡或易醒,都可以是抑鬱表現。

她指曾有50多歲男子經常因糖尿病情失控,包括不肯打糖尿針,導致病發入院,其後確診抑鬱症。原來男病人同時面對親人離世及經濟困難,引致情緒轉差,影響糖尿控制。丁指出,糖尿病患者較易患抑鬱,而抑鬱也會令患者不肯打針服藥影響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她建議患者每年接受併發症檢查,同時也接受抑鬱症、認知障礙症評估。有效控制糖尿、體重問題,也有助預防抑鬱症。

糖尿病患者多數因戒口感壓力,擔心「冇啖好食」。丁強調,若能掌握食物換算方法,控制進食量,患者也可吃蛋糕、糖水等甜食,但要先諮詢營養師意見。做帶氧運動也可讓腦部釋放更多快樂荷爾蒙,令人心情好,跳舞、做健身操、急步行都可以,在陽光底下運動效果更佳。

今日是世界糖尿日,本港目前有超過70萬人患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了2030年,本港糖尿病人口會增至92萬人。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健康知識分享 – 植牙癒合期長 醫:注意生活習慣

健康知識分享 – 植牙癒合期長 醫:注意生活習慣

健康知識分享

很多長者都有牙齒問題,很有機會需要植牙。在接受植牙前,都有不同的考慮如有沒有骨質疏鬆。因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植牙的成功率。

http://udn.com/news/story/9/2090845

#健康 #植牙 #骨質疏鬆 #health #toothtransplant #osteoporosis

醫師表示,植牙成功與否和個人骨質狀況、是否有不良習慣有關。(photo by 東...
醫師表示,植牙成功與否和個人骨質狀況、是否有不良習慣有關。(photo by 東森影片截圖)

植牙癒合期長 醫:注意生活習慣

2016-11-07 19:12台灣醒報 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

老人家的骨質較疏鬆,植牙風險大不大?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6日受訪時說,植牙成功率不論年齡,想植牙都必須經過評估,包括骨著度、身體疾病、風險等。花蓮林肯牙科院長林易超則說,年紀大了骨頭還是會長,只是長成、癒合速度較慢,會影響植牙成功率者,和抽菸、牙周病等生活習慣、病變有關。

「沒有任何文獻指出年紀大、小,和植牙的成功率有正相關趨勢。」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不管民眾是50歲、70歲還是80歲,口腔狀況良好都可以植牙。他表示,雖然長者骨質的確可能較疏鬆,但並不代表不能植牙,只是等待傷口癒合的時間會較長,而等待過程可能會發生變數,併發症包括植牙後發生植體周圍炎,導致骨頭壞死。

黃茂栓說,若民眾抱有疑慮,建議老人家可以不用植太多顆假牙。曾經幫80歲老先生植過牙的花蓮林肯牙科院長林易超受訪時也表示,植牙成功與否和年紀沒有關係,年紀大,骨頭還是會繼續生長,只是生長速度可能比年輕人慢個1~2個月。

「植牙成功率下降,和疾病、生活習慣不良者更相關。」黃茂栓指出,患有血癌、糖尿病、抽菸、牙周病等病人,植牙成功率會下降,如果要植牙,植牙後糖尿病的控管必須更嚴格、菸癮者必須戒菸、牙周病患者需要更維護好牙床的環境。

「正確的植牙,並不會造成牙齦萎縮。」林易超表示,有些人植牙後發現牙齦莫名萎縮,這可能和牙醫師植牙時,植體植入的角度不對,造成受力方向有偏差而害牙齦產生變數,若患者牙床狀況、骨質等都正常,則正確植牙是不會造成牙齦萎縮的,就像混凝土一樣,成形就不會影響植入後的結構。

但林易超提醒,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常會服用藥物「雙凝酸鹽」,該藥物成分會抑制骨細胞和植體結合,若要植牙也可以,但須先停藥5~7天。黃茂栓則說,口服該藥物者,約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會讓打樁後的骨頭無法癒合、造成牙骨壞死。

Receive our Knowledge Sharing接收知識分享資訊

Join our mailing list to receive the latest knowledge in Marriage & Parenting, Health & Cancer, and Mental Toughness & Sport Psychology from our team.

訂閱我們關於婚姻與教養孩童、健康與癌症、心理靭力與運動心理學知識分享資訊。

你已經成功訂閱,多謝你!